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》
习题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极其关键的一环,上好习题课,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,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,提高学习效果。从提升核心素养入手提高习题讲解的有效性,实现素质教育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
一、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现状
(一)急于超前提示。课堂教学时间有限,教师不但要讲授知识内容,还要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,这也迫使很多教师为了赶课堂进度在习题讲解时,等不及学生思考就会提前进行提示,学生没有经过思考,完全是流水线式听讲与接受。
(二)侧重直接讲解。多数教师将习题讲解看作针对性练习,抓住一种题型强化题中体现的知识点,很少进行延伸讲解,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也只从硬性知识入手,不会进行联想,发散性思维较弱。
(三)重视教学结果。这是习题讲解中普遍存在的误区,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最终答案的正确与否,很少过问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解题思路。有些学生为了确保答案正确对答题过程胡编乱造,不但没有达到教学效果,还加强了学生的功利心。
二、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策略
(一)做好课前准备。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,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。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习题教学中,大多数教师都是将参考书上的例题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资料,不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,这种做法在很多时候都不能提高学生做题的水平。首先,在课下,教师就需要明确考纲中的核心内容,并将重要的习题类型进行列举。同时,教师的心中要有足够的习题,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练习。其次,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把握。要将基础练习与拔高练习,有效地融合到自己的习题教学当中。
(二)突出习题趣味性。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,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。更有心理学研究指出,一味单调重复的练习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和产生消极态度,从而降低学习效率。因此,小学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课堂习题时,应当重点突出习题的趣味性,先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,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对习题进行思考,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,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小学生的年龄较小,尚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,具有厌静喜动的特点,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学具来讲解题目,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弄学具,如画一画、量一量、拼一拼等,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,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。其次,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有趣的儿歌和小故事等加入到习题背景中,以使学生产生兴趣。再者,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趣味小游戏来辅助讲解,从而活跃课堂气氛、吸引学生注意力。
(三)转换问题方式。数学习题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遵照“列出问题—讲解问题—强化练习”的思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。为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,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,注重活动化,丰富习题讲解的形式,凸显学生主体,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逆向思维,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,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。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是采取反向习题教学方式,教师先给出知识点,让学生来设置问题,出题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对课堂重点的把握,思考问题的全面性,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成就感。
(四)开展生活化习题课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,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生活体会和经验学习现实的数学。因此,在开展高效小学数学习题课时,教师应该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贴近的生活化习题,促使数学与生活的融合。教师应该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,将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习题课堂中。如在“折扣问题”教学中,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习题情景:同学们,有一天老师带了 元去买家电,看见一款家电组合,其中彩电是6000元,而电脑的价格是彩电的55%,空调的价格是电脑价格的 22%。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算下带的钱够吗,如果不够了,要怎么办。如果老师没有买下这组家电,而是到旁边一家去买冰箱,有一款三开门的冰箱,其成本价是 元,现标价是5000元,如果老师打算买,而你是店主的话,要怎么卖?学生因不同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,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,如砍价、用信用卡、让老板打8折等等
开展生活化的习题课,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,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,还将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引申到了实际生活中,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