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》
0 引言
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,大多数教师采用“教师教,学生学”的教学方式,利用这种方式教学时,学生在课堂上通常能够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,但是一到课下,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,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,使教学中出现“假懂”的现象,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国教育界通过研究发现,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数学学术形态的影响。因此,对基于转化思想下的数学学术形态转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1 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的内涵
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,通常是利用学术形态的教学模式,这种教学模式中所讲授的知识,都为教材中的知识点,是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形式,将其插入教材中的不同位置,详细、准确地复制到教材中,如一些概念的定义、计算公式等。而这种形态中的知识点,往往缺乏趣味性,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,而且很多知识点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,使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这些知识点,导致教学的质量不高[1]。近年来,随着教育行业对学术形态弊端的不断重视,在数学教学过程中,逐渐应用了教育形态的教学模式,使知识点包含了很大的魅力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通过对不同知识点的展示,直接揭示出数学的本质,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,从而提高了整个数学教学的质量[2]。
2 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的模式
学生学习的过程,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,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,在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时,这些知识点通常都是陌生的,需要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,并对新知识点进行思考,从而能够很好地掌握与了解新知识点。同时,数学教学的过程中,还要深入地对新知识点进行挖掘,使其能够有效地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结合,建立相应的教学环境,通过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指引,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点。因此,在学术形态转化的过程中,需要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,并根据教学内容,合理地对其进行设计,将教材中抽象化、形式化的知识点,转变为学生能够更好理解的内容[3]。
3 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的方法
3.1 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
数学与其他教学科目相比,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与形式,正是受到这两个特点的影响,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往往很难真正对其进行掌握。而数学教学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是从简单的问题,逐渐地向着难题的方向发展。因此,在学术形态转化的过程中,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教学。如在“乘方”的教学过程中,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,可以利用以前所有学的同数相加与相乘,引入“幂”的概念,并将这些内容制成相应的表格,通过表格将“幂”的概念体现出来,从而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,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[4]。
3.2 利用数学的发现过程进行教学
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,最早可以追溯到3 000多年之前,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出现,通常都存在一个发现过程,这一发现过程中包括了数学的本质。因此,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,可以对这一发展过程进行借鉴,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演绎,将知识点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,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点。这一过程中,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,而是指引者,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引,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了解[5]。如在“多边形内角和公式”的教学中,教师可以利用如下的教学方式。
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,以如下开场白来引出教学内容:根据之前的教学可以发现,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°,如以三角形的一边作为边,画出一个四边形,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?这一内容引出之后,学生通过思考,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向教师表达出来,当一个学生回答出“360°”时,教师需要询问其为什么,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向全班同学阐述,然后,教师对该同学的思考进行肯定,并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补充,之后,教师再以开场白同样的原理,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五边形,让学生求出该图形的内角和,通过对之前四边形内角和的思考,学生能够很快地回答出“540”这一答案,之后教师随机提问几个同学,让其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,从而提高了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模式。最后,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,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进行总结,得出:多边形的内角和Sn与边数n有关,即Sn=180°(n-2)。利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时,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数学发现的过程中,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,而且,还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,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目光,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,从而提升了教学的质量。